个人简介
徐亮,男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,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。
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。1991~1992年由德国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到德国Erlangen大学眼科医院做高级访问学者。1996~1997年由美国青光眼基金会资助,到美国Washington大学医院做眼科博士后。
现任中华眼科学会司库、常委,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,《眼科》杂志主编,《中华医学杂志》、《中华眼科杂志》编委。
曾获国家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, 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。1991年赴德国、1996年赴美国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。1986年与航天部102所合作研制了QZS-1型自动视野计,1988年与国家测绘所联合研制了青光眼视神经计算机图像系统;1995年、1999年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2项,对单纯性青光眼损伤机制及早期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,提出对青光眼视神经监测的新模式。在科研工作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,市科委二等奖1项,市科委三等奖4项,卫生部科技三等奖1项。北京市卫生重点学科项目负责人之一,北京市眼科高技术实验室主要负责人。博士生导师,培养硕士生5名,博士生2名。1992年获得中美眼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首次颁发的金钥匙奖。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。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。
研究方向
主要从事青光眼社区筛查、早期诊断、眼病流行病及防盲模式研究
学术兼职
现任中华眼科学会司库、常委,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,《眼科》杂志主编,《中华医学杂志》、《中华眼科杂志》编委。
工作经历
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。1991~1992年由德国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到德国Erlangen大学眼科医院做高级访问学者。1996~1997年由美国青光眼基金会资助,到美国Washington大学医院做眼科博士后。
获奖情况
曾获国家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,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。1991年赴德国、1996年赴美国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。1986年与航天部102所合作研制了QZS-1型自动视野计,1988年与国家测绘所联合研制了青光眼视神经计算机图像系统;1995年、1999年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2项,对单纯性青光眼损伤机制及早期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,提出对青光眼视神经监测的新模式。在科研工作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,市科委二等奖1项,市科委三等奖4项,卫生部科技三等奖1项。北京市卫生重点学科项目负责人之一,北京市眼科高技术实验室主要负责人。博士生导师,培养硕士生5名,博士生2名。1992年获得中美眼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首次颁发的金钥匙奖。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。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。
 |
医院科室 |
北京同仁医院
眼科
主任医师
|
|
 |
职务头衔 |
博士生导师,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|
|
 |
擅长疾病 |
青光眼早期诊断及治疗 眼病流行病调查 |
个人简介
徐亮,男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,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。
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。1991~1992年由德国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到德国Erlangen大学眼科医院做高级访问学者。1996~1997年由美国青光眼基金会资助,到美国Washington大学医院做眼科博士后。
现任中华眼科学会司库、常委,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,《眼科》杂志主编,《中华医学杂志》、《中华眼科杂志》编委。
曾获国家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, 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。1991年赴德国、1996年赴美国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。1986年与航天部102所合作研制了QZS-1型自动视野计,1988年与国家测绘所联合研制了青光眼视神经计算机图像系统;1995年、1999年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2项,对单纯性青光眼损伤机制及早期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,提出对青光眼视神经监测的新模式。在科研工作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,市科委二等奖1项,市科委三等奖4项,卫生部科技三等奖1项。北京市卫生重点学科项目负责人之一,北京市眼科高技术实验室主要负责人。博士生导师,培养硕士生5名,博士生2名。1992年获得中美眼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首次颁发的金钥匙奖。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。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。
研究方向
主要从事青光眼社区筛查、早期诊断、眼病流行病及防盲模式研究
学术兼职
现任中华眼科学会司库、常委,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,《眼科》杂志主编,《中华医学杂志》、《中华眼科杂志》编委。
工作经历
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。1991~1992年由德国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到德国Erlangen大学眼科医院做高级访问学者。1996~1997年由美国青光眼基金会资助,到美国Washington大学医院做眼科博士后。
获奖情况
曾获国家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,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。1991年赴德国、1996年赴美国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。1986年与航天部102所合作研制了QZS-1型自动视野计,1988年与国家测绘所联合研制了青光眼视神经计算机图像系统;1995年、1999年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2项,对单纯性青光眼损伤机制及早期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,提出对青光眼视神经监测的新模式。在科研工作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,市科委二等奖1项,市科委三等奖4项,卫生部科技三等奖1项。北京市卫生重点学科项目负责人之一,北京市眼科高技术实验室主要负责人。博士生导师,培养硕士生5名,博士生2名。1992年获得中美眼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首次颁发的金钥匙奖。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。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。